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附英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23:02:17   浏览:957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附英文)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通知(附英文)

1994年3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各计划单列市税务局,海洋石油税务管理局各分局:
现将我们制定的《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本规定自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附件:《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

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认真做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根据税法及条例的规定精神,现将一些具体问题明确如下:
一、关于如何掌握“习惯性居住”的问题
条例第二条规定,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个人,是指因户籍、家庭、经济利益关系而在中国境内习惯性居住的个人。所谓习惯性居住,是判定纳税义务人是居民或非居民的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标准,不是指实际居住或在某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居住地。如因学习、工作、探亲、旅游等而在中国境外居住的,在其原因消除之后,必须回到中国境内居住的个人,则中国即为该纳税人习惯性居住地。
二、关于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问题
条例第八条第一款第一项对工资、薪金所得的具体内容和征税范围作了明确规定,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征税。对于补贴、津贴等一些具体收入项目应否计入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范围问题,按下述情况掌握执行:
(一)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对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务院规定免纳个人所得税的补贴、津贴,免予征收个人所得税。其他各种补贴、津贴均应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税。
(二)下列不属于工资、薪金性质的补贴、津贴或者不属于纳税人本人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收入,不征税:
1.独生子女补贴;
2.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未纳入基本工资总额的补贴、津贴差额和家属成员的副食品补贴;
3.托儿补助费;
4.差旅费津贴、误餐补助。
三、关于在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的征税的问题
(一)在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凡是由雇佣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的,支付单位应依照税法第八条的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按照税法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纳税义务人应以每月全部工资、薪金收入减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为了有利于征管,对雇佣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工资、薪金的,采取由支付者中的一方减除费用的方法,即只由雇佣单位在支付工资、薪金时,按税法规定减除费用,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派遣单位支付的工资、薪金不再减除费用,以支付全额直接确定适用税率,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
上述纳税义务人,应持两处支付单位提供的原始明细工资、薪金单(书)和完税凭证原件,选择并固定到一地税务机关申报每月工资、薪金收入,汇算清缴其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所得税,多退少补。具体申报期限,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税务局确定。
(二)对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发放给中方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所得,应全额征税。但对可以提供有效合同或有关凭证,能够证明其工资、薪金所得的一部分按照有关规定上交派遣(介绍)单位的,可扣除其实际上交的部分,按其余额计征个人所得税。
四、关于稿酬所得的征税问题
(一)个人每次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同一作品(文字作品、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以及其他作品),不论出版单位是预付还是分笔支付稿酬,或者加印该作品后再付稿酬,均应合并其稿酬所得按一次计征个人所得税。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出版、发表或再版同一作品而取得稿酬所得,则可分别各处取得的所得或再版所得按分次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个人的同一作品在报刊上连载,应合并其因连载而取得的所有稿酬所得为一次,按税法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在其连载之后又出书取得稿酬所得,或先出书后连载取得稿酬所得,应视同再版稿酬分次计征个人所得税。
(三)作者去世后,对取得其遗作稿酬的个人,按稿酬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五、关于拍卖文稿所得的征税问题
作者将自己的文字作品手稿原件或复印件公开拍卖(竞价)取得的所得,应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六、关于财产租赁所得的征税问题
(一)纳税义务人在出租财产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和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预算调节基金、教育费附加,可持完税(缴款)凭证,从其财产租赁收入中扣除。
(二)纳税义务人出租财产取得财产租赁收入,在计算征税时,除可依法减除规定费用和有关税、费外,还准予扣除能够提供有效、准确凭证,证明由纳税义务人负担的该出租财产实际开支的修缮费用。允许扣除的修缮费用,以每次800元为限,一次扣除不完的,准予在下一次继续扣除,直至扣完为止。
(三)确认财产租赁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应以产权凭证为依据。无产权凭证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纳税义务人。
(四)产权所有人死亡,在未办理产权继承手续期间,该财产出租而有租金收入的,以领取租金的个人为纳税义务人。
七、关于如何确定转让债权财产原值的问题
转让债权,采用“加权平均法”确定其应予减除的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即以纳税人购进的同一种类债券买入价和买进过程中交纳的税费总和,除以纳税人购进的该种类债券数量之和,乘以纳税人卖出的该种类债券数量,再加上卖出的该种类债券过程中交纳的税费。用公式表示为:
纳税人购进
一次卖出 的该种类债券买
某一种类 入价和买进过程中 一次卖出 卖出该种类
债券允许 交纳的税费总和 的该种类 债券过程中
扣除的买 = --------------------×债券的数+交纳的税费
入价和 纳税人购进的该 量
费 用 种类债券总数量
八、关于董事费的征税问题
个人由于担任董事职务所取得的董事费收入,属于劳务报酬所得性质,按照劳务报酬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
九、关于个人取得不同项目劳务报酬所得的征税问题
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中所述的“同一项目”,是指劳务报酬所得列举具体劳务项目中的某一单项,个人兼有不同的劳务报酬所得,应当分别减除费用,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十、关于外籍纳税人在中国几地工作如何确定纳税地点的问题
(一)在几地工作或提供劳务的临时来华人员,应以税法所规定的申报纳税的日期为准,在某一地达到申报纳税的日期,即在该地申报纳税。但准予其提出申请,经批准后,也可固定在一地申报纳税。
(二)凡由在华企业或办事机构发放工资、薪金的外籍纳税人,由在华企业或办事机构集中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十一、关于派发红股的征税问题
股份制企业在分配股息、红利时,以股票形式向股东个人支付应得的股息、红利(即派发红股),应以派发红股的股票票面金额为收入额,按利息、股息、红利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
十二、关于运用速算扣除数法计算应纳税额的问题
为简便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可对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的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及适用加成征收税率的劳务报酬所得,运用速算扣除数法计算其应纳税额。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的应税所得计算应纳税额的速算扣除数,详见附表一、二、三。
十三、关于纳税人一次取得属于数月的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的征税问题
纳税人一次取得属于数月的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一般应将全部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同当月份的工资、薪金合并计征个人所得税。但对于合并计算后提高适用税率的,可采取以月份所属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加当月份工资、薪金,减去当月份费用扣除标准后的余额为基数确定适用税率,然后,将当月份工资、薪金加上全部奖金或年终加薪、劳动分红,减去当月份费用扣除标准后的余额,按适用税率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对按上述方法计算无应纳税所得额的,免予征税。
十四、关于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义务人负担税款的计征办法问题
单位或个人为纳税义务人负担个人所得税税款,应将纳税义务人取得的不含税收入换算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如下:
1.应纳税所得额=(不含税收入额--费用扣除标准--速算扣除数)÷(1--税率)
2.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公式1中的税率,是指不含税所得按不含税级距(详见所附税率表一、二、三)对应的税率;公式2中的税率,是指应纳税所得额按含税级距对应的税率。
十五、关于纳税人所得为外国货币如何办理退税和补税的问题
(一)纳税人所得为外国货币并已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外汇牌价以外国货币兑换成人民币缴纳税款后,如发生多缴税款需要办理退税,凡属于1993年12月31日以前取得应税所得的,可以将应退的人民币税款,按照缴纳税款时的外汇牌价(买入价,以下同)折合成外国货币,再将该外国货币数额按照填开退税凭证当日的外汇牌价折合成人民币退还税款;凡属于1994年1月1日以后取得应税所得的,应直接退还多缴的人民币税款。
(二)纳税人所得为外国货币的,发生少缴税款需要办理补税时,除依照税法规定汇算清缴以外的,应当按照填开补税凭证前一月最后一日的外汇牌价折合成人民币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补缴税款。
十六、关于在境内、境外分别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如何计征税款的问题
纳税义务人在境内、境外同时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应根据条例第五条规定的原则,判断其境内、境外取得的所得是否来源于一国的所得。纳税义务人能够提供在境内、境外同时任职或者受雇及其工资、薪金标准的有效证明文件,可判定其所得是来源于境内和境外所得,应按税法和条例的规定分别减除费用并计算纳税;不能提供上述证明文件的,应视为来源于一国的所得,如其任职或者受雇单位在中国境内,应为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如其任职或受雇单位在中国境外,应为来源于中国境外的所得。
十七、关于承包、承租期不足一年如何计征税款的问题
实行承包、承租经营的纳税义务人,应以每一纳税年度取得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计算纳税,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承包、承租经营不足十二个月的,以其实际承包、承租经营的月份数为一个纳税年度计算纳税。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该年度承包、承租经营收入额--(800×该年度实
际承包、承租经营月份数)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十八、关于利息、股息、红利的扣缴义务人问题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实行源泉扣缴的征收方式,其扣缴义务人应是直接向纳税义务人支付利息、股息、红利的单位。
十九、关于工资、薪金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的区分问题
工资、薪金所得是属于非独立个人劳务活动,即在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中任职、受雇而得到的报酬;劳务报酬所得则是个人独立从事各种技艺、提供各项劳务取得的报酬。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后者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二十、以前规定与本规定抵触的,按本规定执行。
税率表一
(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
| | | | | 速算 |
|级数| 含税级距 | 不含税级距 |税率(%)| 扣除数 |
|----|--------------------|------------------|----------|----------|
|1 |不超过500元的 |不超过475元的 | 5 | 0 |
|----|--------------------|------------------|----------|----------|
| |超过500元至 |超过475元至 | | |
|2 |2000元的部分 |1825元的部分 | 10 | 25 |
|----|--------------------|------------------|----------|----------|
| |超过2000元至 |超过1825元至 | | |
|3 |5000元的部分 |4375元的部分 | 15 | 125 |
|----|--------------------|------------------|----------|----------|
| |超过5000元至 |超过4375元至 | | |
|4 |20000元的部分 |16375元的部分| 20 | 375 |
|----|--------------------|------------------|----------|----------|
| |超过20000元至 |超过16375元至| | |
|5 |40000元的部分 |31375元的部分| 25 |1375 |
|----|--------------------|------------------|----------|----------|
| |超过40000元至 |超过31375元至| | |
|6 |60000元的部分 |45375元的部分| 30 |3375 |
|----|--------------------|------------------|----------|----------|
| |超过60000元至 |超过45375元至| | |
|7 |80000元部分 |58375元的部分| 35 |6375 |
|----|--------------------|------------------|----------|----------|
| |超过80000元至 |超过58375元至| | |
|8 |100000元的部分|70375元的部分| 40 |10375|
|----|--------------------|------------------|----------|----------|
| |超过100000元 |超过70375元的| | |
|9 |的部分 |部分 | 45 |15375|
--------------------------------------------------------------------------
注:1.表中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税率表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
| | | | | 速算 |
|级数| 含税级距 | 不含税级距 |税率(%)| 扣除数 |
|----|--------------------|------------------|----------|----------|
|1 |不超过5000元的 |不超过4750元的| 5 | 0 |
|----|--------------------|------------------|----------|----------|
| |超过5000元至 |超过4750元至 | | |
|2 |10000元的部分 |9250元的部分 | 10 | 250 |
|----|--------------------|------------------|----------|----------|
| |超过10000元至 |超过9250元至 | | |
|3 |30000元的部分 |25250元的部分| 20 |1250 |
|----|--------------------|------------------|----------|----------|
| |超过30000元至 |超过25250元至| | |
|4 |50000元的部分 |39250元的部分| 30 |4250 |
|----|--------------------|------------------|----------|----------|
| |超过50000元 |超过39250元的| | |
|5 |的部分 |部分 | 35 |6750 |
--------------------------------------------------------------------------
注:1.表中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
费用(成本、损失)后的所得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税率表三
(劳务报酬所得适用)
----------------------------------------------------------------------------
| | | | | 速算 |
|级数| 含税级距 | 不含税级距 |税率(%)| 扣除数 |
|----|--------------------|--------------------|----------|----------|
|1 |不超过20000元的|不超过16000元的| 20 | 0 |
|----|--------------------|--------------------|----------|----------|
| |超过20000元至 |超过16000元至 | | |
|2 |50000元的部分 |37000元的部分 | 30 |2000 |
|----|--------------------|--------------------|----------|----------|
| |超过50000元的 |超过37000元的 | | |
|3 |部分 |部分 | 40 |7000 |
----------------------------------------------------------------------------
注:1.表中的含税级距、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
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
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劳务报酬所得;
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劳务报酬所得。

CIRCULAR ON PRINTING AND ISSUING THE REGULATIONS ON SOME ISSUESCONCERNING THE LEVY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31 March 1994 Coded Guo Shui Fa[1994] No. 089)

Whole Doc.
To the tax bureaus of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to the tax bureaus of various cities with independent
planning and to various sub-bureaus of the Offshore Oil Tax
Administration:
The Regulations on Some Issues Concerning the Levy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we have formulated is hereby printed and issued to you, please
conscientiously put it into practice. These Regulations go into effect on
January 1, 1994.
REGULATIONS ON SOME ISSUES CONCERNING THE LEVY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In order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ax Law) and
Regulations for Its Implement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Regulations), conscientiously do a good job of the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in the spirit of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Tax Law and Regulations, some specific questions are hereby clarified
as follows:
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how to understand "habitual residence"
Article 2 of the Regulations stipulates that individuals who have
residences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refer to those individuals who
live habitually within the territory of China because they have
households, families and relations of economic interests, the term
"habitual residence" is a standard of a legal significance which is us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tax payer is a resident or non- resident, not
refer to the actual residence or the apartment in a particular period. For
example, those individuals who live outside China due to study, work,
visiting relatives or tour, after the end of these activities, the reasons
for them to live outside China no longer exist and therefore must return
to live within China, then China is the country of the tax payer's
habitual residence.
I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levy of tax on the income from wages and
salaries
Item 1 in Clause 1 of Article 8 of the Regulations clearly stipulates
the concrete contents of the income gained from wages and salaries and the
tax- levying scope, tax shall be levied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As to the question regarding whether some specific income
items such as subsidies and allowances should be included into the
tax-levying scope related to income gained from wages and salaries, the
matter shall be handled and implemented in light of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1) Article 13 of the Regulations stipulates that the special
government allowances issu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te Council
stipulations and the subsidies and allowances on which individual income
tax are exempt according to State Council stipulation shall be exempt from
individual income tax. Tax shall be levied on various other subsidies and
allowances which shall be included into the items of wage and salary
incomes.
(2) The following subsidies and allowances essentially not belonging
to wage and salary or not belonging to income gained from the tax payer's
own wage and salary are exempt from tax:
1. One-child subsidies;
2. The balance of subsidies and allowances not included in the total
amount of basic wage for implementing the public functionary wage system
and non-staple food subsidies for family members;
3. Nursery subsidies;
4. Travel expense allowances and subsidies for missing the meal.
III.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levy of tax on the wage and salary income
earned by Chinese personnel working with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foreign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organizations in China
(1) For those wage and salary income gained by Chinese personnel
working with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foreign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organizations in China which are paid respectively by the hiring
unit and dispatching unit, the paying unit shall withhold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Article 8 of the Tax
Law. According to the stipulations of Item 1 of Clause 1 of Article 6 of
the Tax Law, the balance after deducting the prescribed expense from the
whole monthly wage and salary incomes shall be taken as the taxable amount
of income. To facilitate the coll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ax, with regard
to the wages and salaries paid respectively by the hiring unit and the
dispatching unit, the method of deducting expenses from the payer, that
is, when wages and salaries are paid only by the hiring unit, expenses are
dedu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 of the Tax Law and individual
income tax is calculated and withheld; expenses are no longer be deducted
from the wages and salaries paid by the dispatching unit, the full amount
of payment is used to directly determine the applicable tax rate and
calculate and withhold individual income tax.
The above-mentioned tax payer shall bring with him the original
detailed wage and salary lists (documents) provided by the two paying
units and the original tax payment certificate and select the tax
authorities as the fixed place where he shall declare his monthly wage and
salary income and make the final settlement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on
his wage and salary incomes, any overpayment refunded or any deficient
payment supplemented. The concrete time limit for declaration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tax bureaus of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2) Full amount of tax shall be levied on the wage and salary incomes
issued to Chinese personnel by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foreign
enterprises and foreign establishments in China. But for those who can
provide effective contracts or related certificates which can prove they
have turned over part of their wage and salary income to the dispatching
(recommending) units in accordance with relevant stipulations, individual
income tax can be calculated and levied on the balance after deducting
that part they have actually turned over to the higher authorities.
IV.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levy of tax on income from contribution
fees
(1) The same works (written work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photos
as well as other works) published by an individual each time in the forms
of book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whether the contribution fees are paid
in advance or in several sums by the publisher, or further contribution
fees are paid after more copies of the work are printed, individual income
tax shall be calculated and levied lump sum on the combined income gained
from contribution fees. In terms of income gained from contribution fees
for the same works published or republished in two or more places,
individual income tax may be calculated and levied on separate incomes
gained from different places or from republication.
(2) For an individual's same work published in instalments in
newspapers or magazines, all incomes gained from contribution fees paid
for the works published in instalments shall be combined in lump sum,
individual income tax on which shall be calculated and lev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Tax Law. The income gained from
contribution fees paid for the book published after the work is published
in instalments, or income gained from contribution fees paid for the book
first published and then published in installments shall be regarded as
contribution fees paid for the second edition on which individual income
tax shall be calculated and levied on each time contribution fees are
paid.
(3) After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if the contribution fees paid for
the posthumous works, individual income tax shall be levied on the
contribution fees.
V.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ax levied on income gained from the
auctioning of manuscripts
For the income gained by the author who openly sells the original
copies or replicas of his own written works (at competitive price),
individual income tax shall be levied on the income gained from royalties.
V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ax levied on income from the lease of his
property
(1) The tax and the key construction funds for the state's energy and
communications, the state budgetary regulatory funds and additional
education fees paid by the tax payer in the course of leasing property may
be deducted from the income gained from the lease of his property if he
holds the certificate showing that he has paid tax (and the required
funds).
(2) When calculating and levying tax on the income gained from the
lease of the property of the tax payer, apart from the prescribed expenses
and related tax and fees that can be deducted according to law, it is
permissible to deduct the actual betterment fees paid for that leased
property by the tax payer who can provides effective and accurate
certificates proving that the expenses are borne by him. The betterment
fees allowed to be deducted is limited to 800 yuan each time, the
betterment fees which cannot be fully deducted at one time are allowed to
be deducted the next time until they are completely deducted.
(3) A tax payer whose income from the lease of property is confirmed
shall have the property right certificate as the basis, when such property
right certificate is lacking, the tax payer shall be determined by the
competent tax authorities in light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4) When the owner of the property right dies, during the period when
the procedures for inheritance to the property rights have not as yet been
performed, if there is income gained from the lease of that property, the
individual who receives the rent shall be the tax payer.
VI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how to determine the original value of the
creditor property transferred.
For the transfer of creditor's rights, the weighted average method i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original value of property and reasonable
expenses which shall be deducted. This means, the total of the buying
price paid by the tax payer for the purchase of the kind of bonds and the
tax paid in the purchasing course divided by the total of the amount of
that kind of bonds purchased by the tax payer and multiplied by the amount
of that kind of bonds sold by the tax payer and plus the tax paid in the
course of selling that kind of bonds. This is indicated by the following
formula:
The total of
the buying
price paid
by the tax
payer when
The buying purchasing that
price and kind of bonds
expenses and the tax paid The tax
allowed to in the course The amount paid in
be deducted of purchase of that kind the course
for the = ----------------- x of bonds sold + of buying
certain kind The total amount at one time that kind
of bonds of that kind of of bonds
sold at bonds purchased
one time by the tax payer
VII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ax levied on the director fees
For the income derived from the director fees gained by an individual
for assuming the post as a director is essentially income belonging to
labor service remuneration, individual income tax is lev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tem of income from labor service remuneration.
IX.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ax levied on the income gained by an
individual from different items of labor service remunerations
The "same item" mentioned in Item 1, Clause 1 of Article 21 of the
Regulations refers to a certain single item among the listed concrete
labor service items related to income from labor service remuneration, for
an individual who concurrently has income from different labor service
remunerations, expenses should be subtracted separately and individual
income tax shall be calculated and paid.
X.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how to determine the place for tax payment by
a foreign tax payer who works in several places in China
(1) Foreign personnel who temporarily come to China to work at
several places or provide labor services shall take the date prescribed by
the Tax Law for declaration of tax payment as the standard and declares to
pay tax at a certain place where the date for declaration of tax payment.
But he is allowed to file an application, After the application is granted
approval, he may declare tax payment at a fixed place.
(2) For foreign tax payers to whom wages and salaries are issued by
foreign enterprises or working bodies in China, the foreign enterprises or
working bodies in China shall declare tax payment with local tax
authorities for all these foreign tax payers.
X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ax levied on bonuses issued
When a shareholding enterprise distributes dividends and bonuses, the
due dividends and bonuses (i. e., issuing bonuses) are paid in the form of
shares to individual share-holders, the face value of the shares issued as
bonuses shall be taken as the amount of income, and individual income tax
shall be calculated and levied in light of the items of interest,
dividends and bonuses.
XI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calculation of the payable tax amoun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rapid calculation of deducted amount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calculation of the payable amount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the payable tax amount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method of rapid calculation of the deducted amount related to the income
from wages and salaries, the income from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dividual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units, the income earned by
enterprises or institutions from contracting and leasing business to which
the progressive rates levied on income in excess of specific amounts are
applicable, as well as income from labor service remuneration to which the
rate of addition collection is applicable. Th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payable tax amount is given as follows:
Payable tax amount = taxable income amount x applicable tax
rates-rapid calculation of deducted amount
The rapid calculation of deducted amount for calculating payable tax
amount for the taxable income to which the progressive rates are levied on
income in excess of specific amounts, for details see attached Tables 1, 2
and 3.
XII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ax levied on bonuses for several months
earned lump sum by the tax payer or on additional year-end salary and
labor dividends
With regard to the bonuses belonging to several months or additional
year-end salary and labor dividends gained lump sum by the tax payer,
generally individual income tax is calculated and levied on the whole
bonuses or additional year-end salary and labor dividends together with
the wage and salary of the current month. But when the applicable tax rate
is raised after calculation of the combined amount, individual income tax
may be calculated and levied at the applicable tax rate by using monthly
bonuses or additional year-end salary and labor dividends to add the
current month wage and salary and subtract the balance of the current
month expenses deducted according to standard, the balance is regarded as
the base number to determine the applicable tax rate, then the current
month wage and salary is used to add the whole bonuses or additional
year-end salary and labor dividends and to subtract the balance of the
current month expenses deducted according to standard. If there is no
amount of taxable incom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above-mentioned
method. tax is exempt.
XIV.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method for calculating and levying tax
borne by a unit or individual who is the tax payer
For the individual income tax payment borne by a unit or an
individual who is the tax payer, the income not containing tax gained by
the tax payer shall be converted into a taxable income amount on which
individual income tax shall be calculated and levie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is given as follows:
(1) Payable income amount =
(the income amount not containing tax -
expense deducting standard -
rapid calculation deducted amount) -
(1 - tax rate)
(2) Taxable amount =
taxable income amount x applicable tax rate -
the rapid calculation deducted amount
The tax rate in formula (1) refers to the tax rate corresponding to
the grade difference not containing tax (for detail see attached tax rate
Tables 1, 2, and 3) on the income not containing tax; the tax rate in
formula (2) refers to the tax rate corresponding to the grade difference
containing tax on the amount of taxable income.
XV.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how to handle tax reimbursement and tax
repayment for the income earned in foreign currency by the tax payer
(1) When the income is earned in foreign currency by the tax payer
and after tax is paid with Renminbi converted from the foreign currenc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sted price published by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if tax reimbursement is needed to be made for the extra tax payment, for
taxable income gained before December 31, 1993, the tax payment in
Renminbi which should be refunded can be converted into foreign currenc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sted foreign exchange price (buying price, the
same below), at the time when tax is paid, then the amount of foreign
currency is converted into Renminbi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sted foreign
exchange price on the day the tax reimbursement certificate is issued to
return the tax in Renminbi; for the taxable income gained after January 1,
1994, the extra tax payment in Renminbi shall be refunded directly.
(2) For the tax payer who earned income in foreign exchange, when
there is the need to repay tax for the underpaid tax, besides a final
settlement should be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Tax
Law, it is necessary to convert the foreign currency into Renminbi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isted foreign exchange price on the last day of the
previous month when the tax repayment certificate is issued, calculate the
taxable income amount and repay tax.
XV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how to calculate and levy tax on the wage
and salary income gained respectively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For a tax payer who has wage and salary income gained simultaneously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stipulated in Article 5 of the Regulations to judge whether the income
gained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is income derived from one country.
When the tax payer can provide effective certificate proving that he holds
a post or is hired simultaneously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as well the
wage and salary standard, his income can be determined as income derived
from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the expenses shall be subtracted
separate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Tax Law and
Regulations and tax payment should be calculated; for those who fail to
provide the above-mentioned certificate, the income shall be regarded as
income earned from one country, if the unit where he holds a post or is
hired is outside China, the income shall be regarded as income earned from
outside China.
XVI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how to calculate and levy tax if the
contracting or leasing period is less than one year
For a tax payer who engages in the contracting and leasing business,
the income gained from the contracting and leasing business on a
tax-paying year basis shall be used to calculate tax payment, within one
tax-paying year, if the contracting or leasing operation is less than 12
months, the number of months for the actual contracting and leasing
operation is taken as a tax-paying year to calculate tax payment.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is as follows:
The taxable income amount = the income amount from that year's
contracting and leasing operation - (800 x the number of months of actual
contracting and leasing operation in that year)
Taxable amount = taxable income amount x applicable tax rate- rapid
calculation deducted amount
XVIII.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interest, dividend and bonus
withholding agent The levying method of source withholding is
instituted for interest, dividend and bonus incomes, the withholding
agent should be the unit which directly pay interest, dividend and bonus
to the tax payer.
XIX.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age and salary
income and income from labor service remuneration
Wage and salary income belongs to non-independent individual labor
service activity, that is the remuneration gained from the post an
individual holds in or is hired by a government office, organization,
school, army unit, enterprise, institution as well as other organizations;
income from labor service is the remuneration gained from various
mechanical arts an individual is independently engaged in and from various
labor services he provid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ie in: the
former h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rer and the hired, the latter
does not have such relationship.
XX. If previous regulations conflict with these Regulations,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be acted upon.

Tax Rate Table 1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州市土地管理规定(修正)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广州市土地管理规定(修正)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1994年5月21日广东省广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1995年1月13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 1995年1月31日公布 1995年3月1日起施行 根据1997年12月1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订〈广州市土地管理规定〉的决定》进行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土地利用和保护
第三章 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
第四章 国有土地的使用
第五章 农村居民住宅用地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广东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必须有计划地进行。
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开发、利用,应当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对本行政区域耕地及其他土地资源的保护负责,依法保障土地合理开发、利用。
第五条 广州市国土局是本级人民政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土地统一管理工作和本规定的组织实施。
市辖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规定和市人民政府的授权,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
代管的省辖市(以下简称代管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统一管理工作。
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 土地利用和保护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需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服从上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应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二)纳入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三)纳入用地规划的建设项目,应符合国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规定;
(四)建设用地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平衡、保证重点、兼顾一般;
(五)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凡有荒地、劣地可以利用的,不得占用耕地、好地。
第七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划定下列保护区:
(一)粮食、蔬菜、鱼塘、科研和教育试验等基本农田保护区;
(二)水源、水利工程保护区;
(三)风景、名胜、园林、绿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区;
(四)军事设施保护区;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保护区。
凡被划定的保护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确实需要改变用途的,须经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批准。其中,属于改变基本农田保护区用途的,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后,还应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 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开发国有荒山、荒地、滩涂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办理。
经批准开发的国有荒山、荒地、滩涂用于农业生产的,可以确定给开发者使用,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开发者签订国有土地使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确定使用年限,并发给国有土地使用证。在规定使用年限内,开发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所开发的土地使用权,但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第九条 单位和个人不得撂荒农业生产用地。凡连续弃耕、弃种、弃养满一年的,视为撂荒农业生产用地。撂荒农业生产用地的,除依法缴纳土地税外,还应缴纳撂荒费。连续撂荒两年以上的,由土地所有者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另行安排。
第十条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地权属、类别、等级面积、利用状况,进行调查、登记、统计,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保持地籍资料完整和准确登记。
土地调查、登记、统计工作形成的资料,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归档管理。
第十一条 土地登记以宗地为单位,权属合法,界址清楚、面积准确的予以登记,并报请市、代管市人民政府批准颁发土地证书。
土地权属、界址、面积、用途发生变化的,土地使用者或土地所有者,必须向代管市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更换或更改土地证书。
市辖区和代管市的土地登记,按照国家和省的法律、法规执行。城镇房屋用地登记,按照《广东省城镇房地产权登记条例》的规定办理。
土地登记或变更登记,必须按规定缴纳登记费。
第十二条 市、代管市人民政府应建立土地专项基金,用于农业用地保护、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组织土地调查、征用、开发等项工作。
专项基金来源及其提取比例,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三章 集体所有土地的征用
第十三条 市、代管市人民政府应在总量调控下,根据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编制年度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计划,严格审批制度,加强对实施用地计划的监督管理。
市、代管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于每季度末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用地情况。
第十四条 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批准权限为:
(一)市人民政府和代管市人民政府批准耕地和其他土地的权限,分别按照《广东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第四款和第三款规定执行;
(二)市辖区人民政府批准城市规划区外的耕地0.2公顷(3亩)以下,其他土地0.666公顷(10亩)以下。
批准每宗用地,同时涉及耕地和其他土地的,其面积总和不得超过前款(一)、(二)项中“其他土地”的最高限额。
行政划拨土地、出让土地使用权和农业用地改为非农业用地的批准权限,按本条第一、二款规定执行。
各级人民政府应建立集体讨论、政府领导成员专人负责的征用土地审批制度,不得多头审批。当年征用土地总量必须控制在上级人民政府下达的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内。确需超出征用土地计划的,应事先向上级人民政府申请追加征用土地指标。
第十五条 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由市、市辖区、代管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其他单位和个人无权征用集体所有土地。
被征地单位必须服从国家建设或城市建设需要,支持和配合征地工作,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征地补偿协议。不得阻挠征地工作的实施。
第十六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按下列比例限额留出土地:
(一)市辖区可按所征土地总面积的8-10%留出;
(二)代管市可按所征土地总面积的10-12%留出。
留出的土地,应于批准征地的同时按照城市规划统筹划定;供被征地单位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安置剩余劳动力,但不得用于建房出售。
村、镇企业及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依照《广东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另行提出用地申请。
第十七条 征用集体所有土地的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附着物(含水利设施,下同)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照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补偿标准办理。
补偿标准及控制额度,应根据本市农业统计数据和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十八条 青苗补偿费、附着物补偿费,属于个人的,应支付给个人;属集体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农村土地合作基金或农村企业股份合作制等办法进行统一管理,主要用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并可少量用于公共福利事业的建设,不得挪作他用或分配到个人。
安置补助费,应用于被征地人员的安置工作。被征地人员,由用地单位或其他单位安置就业的,按实际安置就业人数拨给安置单位;由劳动部门安置就业的,按实际安置就业人数拨给劳动部门统筹管理;自谋职业的,可按被征地人员每人平均安置补助费40-60%发给个人,余额应
转作待业保险费用;不能就业的,由被征地单位统一管理,作为生活补贴费用。
第十九条 征地补偿费,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向建设用地单位统一收取,按协议期限汇入被征地单位的存储金融机构。逾期汇入的,应按协议规定支付延期付款的违约金。
被征地单位应在代管市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金融机构设专户存储征地补偿费。
第二十条 被征地单位人员的户口,可按下列规定转为城镇居民户口:
(一)被征地单位的土地全部被征用的,其所属人员的户口可以全部转为城镇居民户口;
(二)部分土地被征用,原人均耕地在0.02公顷(0.3亩)以下的,可将被征用部分土地的原有人员户口或相同数量其他人员户口转为城镇居民户口;
(三)原人均耕地高于0.02公顷(0.3亩),被征地后人均耕地下降到0.02公顷(0.3亩)以下的,可以人均耕地0.02公顷(0.3亩)为标准,将其部分人员户口转为城镇居民户口;
(四)部分土地被征用后,人均耕地面积仍在0.02公顷(0.3亩)以上的,以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为标准,将其部分人员户口转为城镇居民户口。
第二十一条 征用土地后的剩余劳动力,由实施征地工作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被征地单位、用地单位或有关单位采取适当途径,妥善予以安置。劳动部门应指导和介绍被征地单位人员就业。用地单位招工时,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被征地的人员。鼓励被征地人员自谋职业。
第二十二条 被征地单位对征地补偿费的使用、非城镇居民户口转为城镇居民户口、劳动力安置等方案和执行情况,应予公布。
对前款规定的执行情况,由被征地单位的上一级主管部门或其所在地的镇人民政府进行监督。

第四章 国有土地的使用
第二十三条 市、代管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年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计划,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成片土地的出让,应分期或分片进行。
第二十四条 下列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出让:
(一)经依法征用的集体所有土地;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条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收回的国有土地;
(三)使用期满后收回的国有土地;
(四)城镇其他可供出让的国有土地。
第二十五条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除应具有合同规定的一般内容外,还必须载明下列内容:
(一)土地的座落、四至范围、面积;
(二)土地的规划用途、建设项目的完成年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两年内必须投入的最低建筑费用和建筑面积下限;
(三)建筑容积率、密度等规划设计要求;
(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计划或建设要求;
(五)出让的方式和年限;
(六)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金额及缴纳方式和要求;
(七)违约责任。
第二十六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依法实行有偿、有期限使用制度。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除能源、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和微利房、解决住房困难户房屋等公益事业以及经市以上人民政府(含代管市)批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工业工程的用地可以协议方式出让外,其他用地应实
行招标、拍卖。
以协议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价格,应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七条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标准,由市、代管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订,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出让金标准,应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用地供求关系,适时进行调整,定期公布。
出让和转让的国有土地及其附着物价格,应由代管市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其认可的土地评估机构进行评估。
第二十八条 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已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支付全部地价款;
(二)持有土地使用权证;
(三)已按出让合同规定的条件和期限投入资金达到投资总额的25%;属于成片开发房地产的,还应形成工业用地或者其他建设用地条件;
(四)持有土地评估报告。
第二十九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进行转让:
(一)经人民法院裁定或者判决限制产权转移的;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的;
(三)共有的土地使用权,未经其他共有人同意的;
(四)设定抵押权的土地使用权,未经抵押人同意的。
第三十条 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时,该地块地价发生增值的,转让者应按国家有关土地增值税的规定缴纳增值税。
第三十一条 依法申请行政划拨土地的,应按《广东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办理。
使用行政划拨土地的单位,应与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使用合同。改变用地权属、界址、面积的,应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改变土地用途的,还应报城市规划部门批准。
第三十二条 行政划拨的土地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按国务院规定,报请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并由受让方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补交出让金:
(一)土地使用权因出售、赠与房屋及附着物发生转移的;
(二)以土地使用权为条件,与他人合作建房或经营房地产的;
(三)以土地使用权或房屋所有权作价入股,与他人合资、合作或联合经营的;
(四)以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出租经营的;
(五)以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建筑物、构筑物清偿债务的;
(六)改为股份制企业用地的;
(七)原行政划拨土地发生新建、扩建、改建项目的;
(八)以法律、法规准许的其他形式转让的。
第三十三条 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使用者,不得闲置土地。闲置土地的,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征收土地闲置费或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五章 农村居民住宅用地
第三十四条 农村居民兴建住宅,应符合村镇土地利用规划,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荒山、荒坡地。严格控制使用耕地。
城乡结合部的村、镇,可按城镇规划要求统一改造,兴建农村居民住宅区。
第三十五条 下列人员可申请使用宅基地:
(一)本村有常住户口的村民;
(二)离婚后返回本村落户的原本村村民及其抚养的子女;
(三)回原籍落户的职工、复员退伍军人和离休退休干部;
(四)回家乡定居的华侨和香港、澳门、台湾同胞。
申请使用宅基地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
(一)出售、出租、赠与住宅或将住宅用于其他用途后,再申请新的宅基地的;
(二)不合理分户超前建房的;
(三)不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
(四)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不予批准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六条 申请住宅用地,按下列规定审批:
(一)使用原有宅基地、自然村内空闲地和城市规划区外的荒山、荒坡地建住宅的,应经镇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利用荒山、荒坡地建住宅的,应经区、代管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规划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使用耕地建住宅,属城市规划区内的,应经区、代管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代管市人民政府批准;属城市规划区外的,应经镇人民政府审核,报区、代管市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每户居民兴建住宅用地标准,按《广东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第四款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经批准使用的农村居民宅基地,属集体所有;宅基地经征用的,属国家所有。农村居民只享有使用权。
国家建设需要调整宅基地时,宅基地使用权人应当服从,并有权依法获得补偿和安置。
第三十八条 农村居民依法取得的宅基地,应限于申请人建房使用,其房产与宅基地使用权不得非法买卖。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人由于举家迁出房屋闲置而需转让房产与宅基地使用权的,其受让人属本规定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范围者,由转让、受让双方依照本规定第三十六条规定共同申办宅基地用地变更登记手续后,到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交易手续;受让人不属于本规定第三十五条第
一款范围者,由转让、受让双方到所在地代管市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申办土地征用、出让手续后,到当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房屋交易手续。
宅基地未经依法征用、出让,不得用于房地产业的开发经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侵占或擅自改变依法划定的各类保护区土地用途的,责令退还土地,恢复土地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并按违法改变用途的土地面积处以每平方米15元的罚款。在该地块被侵占或擅自改变用途后新建有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的,由代管市以上土
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予以没收或责令限期拆除。其中,在农田基本保护区搞非农业建设的,依照《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因不报告用地情况造成突破用地指标的,违反第十四条、第三十六条规定越权批地或故意突破用地指标的,其主管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由上一级人民政府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
违法越权审批的土地,其批准文件无效。越权批准占地的在建项目,责令停建或拆除。用地单位和个人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原审批机关予以赔偿。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擅自与被征地单位签订协议,非法取得集体所有土地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处理。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被征地单位拒不签订征地补偿协议、不按期交付已征用土地的,以及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不服从宅基地调整的,经代管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其限期交出土地。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款及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以留出的土地建房出售,非法买卖宅基地房或以宅基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对于受让方不发给产权证;对于转让方、开发经营者,没收违法所得。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应责令限期拆除。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的单位,应责令退赔,并按非法侵占用款数额的20-30%处以罚款,其直接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私分或非法侵占征地补偿费的个人,应责令其限期退赔;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
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批准改变行政划拨土地用途和不按第三十二条规定补交出让金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总额30-50%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阻挠、破坏征地工作,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处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 本章规定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条款中未规定处理机关的,均由代管市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决定和执行。
当事人对本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
不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九条 征收撂荒农业生产用地费、行政划拨土地补交出让金和征收闲置土地费的标准,由市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五十条 本规定所称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数。
第五十一条 本规定自1995年3月1日起施行。1984年11月22日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施行的《广州市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和拆迁房屋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附:法律、法规有关条文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十九条 使用国有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土地管理部门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注销土地使用证:
一、用地单位已经撤销或者迁移的;
二、未经原批准机关同意,连续二年未使用的;
三、不按批准的用途使用的;
四、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第十三条 开发国有荒山、荒地、滩涂,必须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批准权限批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一次性开发一万亩以上二万亩以下土地的,须经国家土地管理局批准;一次性开发
二万亩以上土地的,须经国务院批准。
第三十一条 依照《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对违法者除没收其非法所得,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外,处以罚款的,按非法所得50%以下的标准执行。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第二十五条 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必须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用途、动工开发期限开发土地。超过出让合同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征收相当于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土地闲置费;满二年未动工开发的,可以
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者动工开发必需的前期工作造成动工开发迟延的除外。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
第四十七条 无偿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因迁移、解散、撤销、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无偿收回其划拨土地使用权,并可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予以出让。
对划拨土地使用权,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可以无偿收回,并可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予以出让。
无偿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时,对其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偿。
五、《广东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
第十二条 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国防建设以及兴办社会公共事业,需要征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者使用国有土地的,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的用地审批程序,办理用地手续。
建设单位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用地报告时,应同时提交下列附件: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计划部门下达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或预备项目计划;征用、划拨土地地形图;设计部门绘制的项目平面布置图;征用、划拨土地的补偿安置方案;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提
出的书面审查意见。在城市规划区内申请建设用地的,还应提交城市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十三条第三款 省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耕地五十亩以下,其他土地一百亩以下。
第十三条第四款 广州市、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耕地五百亩以下,其他土地一千亩以下。
第二十一条 乡(镇)、村居民兴建住宅用地应当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需要使用耕地的,必须从严控制。每户用地限额:
平原地区,八十平方米以下;丘陵地区,一百二十平方米以下;山区,一百五十平方米以下。但在人多地少地区和城市郊区以及乡(镇)非农业户,六十平方米以下。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可在以上用地限额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规定具体用地标准。
华侨、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兴建住宅用地,参照当地标准,可在增加百分之二十的额度内给予照顾;超过限额的,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二条 乡(镇)、村企业和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计划任务书或其他批准文件,向县级人民政府国土管理部门提出用地申请,按照本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的批准权限规定办理,并按照本实施办法第十四
条、第十五条规定支付补偿费。
六、《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
第二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搞非农建设的,由国土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恢复耕种条件,并按国家和省土地管理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应并处罚款的,按实际占用面积每平方米罚三十元至五十元。


(1997年12月1日广东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


广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审议〈广州市土地管理规定〉(修订草案)的议案》决定对一九九五年三月一日起施行的《广州市土地管理规定》作如下修订:
一、第三十九条修订为:“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二款规定,侵占或擅自改变依法划定的各类保护区土地用途的,责令退还土地,恢复土地原状,没收违法所得,并按违法改变用途的土地面积处以每平方米15元的罚款。在该地块被侵占或擅自改变用途后新建有建筑物及其他设施的,由
代管市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予以没收或责令限期拆除。其中,在农田基本保护区搞非农业建设的,依照《广东省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二、第四十二条修订为:“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被征地单位拒不签订征地补偿协议、不按期交付已征用土地的,以及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不服从宅基地调整的,经代管市以上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其限期交出土地。”
三、第四十三条修订为:“违反本规定第十六条第二款及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以留出的土地建房出售,非法买卖宅基地房或以宅基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的,对于受让方不发给产权证;对于转让方、开发经营者,没收违法所得。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应责令限期拆除。”
四、第四十四条修订为:“违反本规定第十八条规定,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的单位,应责令退赔,并按非法侵占用款数额的20-30%处以罚款,其直接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私分或非法侵占征地补偿费的个人,应责令其限期退赔;触犯刑律的,移送
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第四十五条修订为:“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批准改变行政划拨土地用途和不按第三十二条规定补交出让金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总额30-50%的罚款。”
六、删去第四十六条。
七、第四十七条修订为:“阻挠、破坏征地工作,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由公安机关处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八、第四十八条第二款修订为:“当事人对本规定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在接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十五日内,直接向
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九、第四十九条修订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十、删去第四十六条后,第四十七条至第五十二条依次改为第四十六条至第五十一条。
本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广州市土地管理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报请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重新公布。



1995年1月3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

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
第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部分)》,经1999年4月27日农业部第六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部长 陈耀邦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六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
(农业部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农业植物新品种包括粮食、棉花、油料、麻类、糖料、蔬菜(含西甜瓜)、烟草、桑树、茶树、果树(干果除外)、观赏植物(木本除外)、草类、绿肥、草本药材等植物以及橡胶等热带作物的新品种。
  食用菌的新品种保护适用本细则的规定。
  第三条 依据《条例》第三条的规定,农业部为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审批机关,依照《条例》规定授予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以下简称品种权)。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以下简称农业办公室),承担品种权申请的受理和审查任务,以及管理其它有关事务。
  第四条 对危害公共利益、生态环境的植物新品种不授予品种权。

第二章 品种权的内容和归属

  第五条 《条例》所称的繁殖材料是指可繁殖植物的种子和植物体的其他部分。
  第六条 申请品种权的单位或者个人统称为品种权申请人;获得品种权的单位或者个人统称为品种权人。
  第七条 《条例》第七条所称的执行本单位的任务所完成的职务育种是指:
  (一)在本职工作中完成的育种;
  (二)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完成的育种;
  (三)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3年内完成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工作或者原单位分配的任务有关的育种。
  《条例》第七条所称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是指本单位的资金、仪器设备、试验场地以及单位所有或者持有的尚未允许公开的育种材料和技术资料等。
  第八条 《条例》第八条所称完成新品种育种的人是指完成新品种育种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九条 完成新品种培育的人员(以下简称培育人)是指对新品种的培育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仅负责组织管理工作、为物质条件提供方便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不能被视为培育人。
  第十条 同一个新品种由两个以上申请人分别同时申请品种权的,农业办公室可以要求申请人在指定期限内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是最先完成该新品种育种的人。逾期不提供证据或者所提供证据不足以作为判定依据的,由申请人自行协商确定申请权的归属;协商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农业办公室可以驳回申请。
  第十一条 中国的单位或者个人就其在国内培育的新品种向外国人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时,属于职务育种的,需经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审核同意(中央单位需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农业部审批;属于非职务育种的,直接报农业部审批。国有单位在国内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由其隶属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转让申请权或者品种权的,由农业部公告,并自公告之日起生效。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农业部可以作出生产、销售等实施新品种强制许可的决定:
  (一)为了国家利益或者公共利益的需要;
  (二)品种权人无正当理由自己不实施,又不许可他人以合理条件实施的;
  (三)对重要农作物品种,品种权人虽已实施,但明显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不许可他人以合理条件实施的。
  申请强制许可的,应当向农业部提交强制许可申请书,说明理由并附具有关证明文件各一 式二份。
  第十三条 依照《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申请农业部裁决使用费数额的,当事人应当提交裁决申请书,并附具未能达成协议的证明文件。农业部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3个月内作出裁决并通知当事人。

第三章 授予品种权的条件

  第十四条 依照《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对于《条例》实施前首批列入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的和《条例》实施后新列入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的植物属或者种,从名录公布之日起2年内提出的品种权申请,凡经过品种所有人许可,在中国境内销售该品种的繁殖材料未超过4年,符合《条例》规定的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及命名要求的,农业部可以授予品种权。
  第十五条 依照《条例》第十八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用于新品种命名:
  (一)仅以数字组成的;
  (二)违反国家法律或者社会公德或者带有民族歧视性的;
  (三)以国家名称命名的;
  (四)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命名的;
  (五)同政府间国际组织或者其他国际国内知名组织及标识名称相同或者近似的;
  (六)对植物新品种的特征、特性或者育种者的身份等容易引起误解的;
  (七)属于相同或相近植物属或者种的已知名称的;
  (八)夸大宣传的。

第四章 品种权的申请和受理

  第十六条 中国的单位和个人申请品种权的,可以直接或者委托农业办公室指定的代理机构向农业办公室提出申请。
  第十七条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其他外国组织向农业办公室提出品种权申请的,应当委托农业办公室指定的涉外代理机构办理。
  第十八条 申请人委托代理机构向农业办公室申请品种权或者办理其他有关事务的,应当同时提交委托书,明确委托权限。农业办公室在有关程序中直接与代理机构发生联系。
  申请人有两个以上而未委托代理机构的,应当明确一方为代表人。
  第十九条 申请品种权的,应当向农业办公室提交请求书、说明书(包括说明书摘要、技术问卷)、照片各一式二份。
  第二十条 请求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新品种的暂定名称;
  (二)新品种所属的属或者种的中文名称和拉丁文名称;
  (三)培育人的姓名;
  (四)申请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邮政编码、联系人、电话、传真;
  (五)申请人的国籍;
  (六)申请人是外国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其总部所在的国家;
  (七)新品种的培育起止日期和主要培育地。
  第二十一条 说明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新品种的暂定名称,该名称应当与请求书的名称一致;
  (二)新品种所属的属或者种的中文名称和拉丁文名称;
  (三)有关该新品种与国内外同类品种对比的背景材料的说明;
  (四)育种过程和育种方法,包括系谱、培育过程和所使用的亲本或者繁殖材料的说明;
  (五)有关销售情况的说明;
  (六)对该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详细说明;
  (七)适于生长的区域或者环境以及栽培技术的说明。
  说明书中不得含有贬低其他植物品种或者夸大其使用价值的言词。其技术问卷可以在缴纳审查费时提交。
  第二十二条 《条例》第二十一条所称照片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照片有利于说明申请品种的特异性;
  (二)一种性状的对比应在同一张照片上;
  (三)照片应为彩色,必要时,农业办公室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黑白照片;
  (四)照片规格为8.5厘米×12.5厘米或者10厘米×15厘米;
  (五)照片的简要文字说明。
  第二十三条 品种权申请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业办公室不予受理:
  (一)缺少请求书、说明书或者照片之一的;
  (二)未使用中文的;
  (三)不符合规定格式的;
  (四)文件未打印的;
  (五)字迹不清或者有涂改的;
  (六)缺少申请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邮政编码的。
  第二十四条 农业办公室认为必要的,申请人应当送交申请品种和对照品种的繁殖材料,用于申请品种的审查和检测。
  第二十五条 申请人递交的繁殖材料应当与品种权申请文件中所描述的该植物新品种的繁殖材料相一致,并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不得遭受意外的损害和药物的处理;
  (二)无检疫性的有害生物;
  (三)送交的繁殖材料为种子的,种子应当是最近收获的。
  送交繁殖材料的时间、数量和其它质量要求应当符合农业办公室和本细则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的规定。逾期不递交或者送交不符合规定的,视为撤回申请。
  第二十六条 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农业办公室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送交繁殖材料。递交种子的,品种权申请人应当送至农业办公室公布的保藏中心;送交种苗、种球、块茎、块根等无性繁殖材料的,申请人应当送至农业办公室指定的测试机构。
  第二十七条 繁殖材料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实施植物检疫。检疫不合格或者未经检疫的,保藏中心或者测试中心不予受理。
  第二十八条 当申请人送交的繁殖材料数量少于农业办公室规定的,保藏中心或者测试机构应当通知申请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补足。特殊情况下,申请人送交了规定数量的繁殖材料后仍不能满足测试或者检测需要时,农业办公室有权要求申请人补交不足部分。
  第二十九条 保藏中心或者测试机构收到申请人送交的繁殖材料时应当出具书面证明,并自收到繁殖材料之日起20日内(有休眠期的植物除外)完成生活力等内容的检测。检测合格的,保藏中心或者测试机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书面检验合格证明并同时通知农业办公室;检测不合格的,保藏中心或者测试机构应当通知申请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个月内重新送交该品种的繁殖材料。
  第三十条 保藏中心和测试机构对申请人送交的繁殖材料负有保密的责任,在品种权申请的审查期间和授权后品种权的有效期限内应当防止丢失、被盗等事故的发生。
  第三十一条 申请人依照《条例》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要求优先权的,应当在申请中写明第一次提出品种权申请的申请日、申请号和受理该申请的国家;未写明的,视为未要求优先权。申请人提交的第一次品种权申请文件副本应当经原受理机关确认。
  第三十二条 在中国没有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申请人,申请品种权或者要求优先权的,农业办公室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其提供下列文件:
  (一)国籍证明;
  (二)申请人是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其营业所或者总部所在地的证明;
  (三)外国人、外国企业、外国其他组织的所属国,承认中国单位和个人可以按照该国国民的同等条件,在该国享有品种申请权、优先权和其他与品种权有关的权利的证明文件。
  第三十三条 申请人在向农业办公室提出品种权申请后,又向外国申请品种权的,可以请求农业办公室出具优先权证明文件。
  第三十四条 依照《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中国的单位和个人申请品种权的植物新品种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需要保密的,申请人应当在申请文件中说明,农业办公室经过审查后作出是否按保密申请处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农业办公室认为需要保密而申请人未注明的,仍按保密申请处理,并通知申请人。

第五章 品种权的审查批准

  第三十五条 在初步审查、实质审查、复审和无效宣告程序中进行审查和复审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可以要求其回避:
  (一)是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品种权申请或者品种权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三)与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查和审理的。
  审查人员的回避由农业办公室决定,复审人员的回避由农业部决定。
  第三十六条 一件植物品种权申请包括两个以上新品种的,农业办公室在通知缴纳审查费前,应当要求申请人提出分案申请。申请人在指定期限内对其申请未进行分案修正或者期满未答复的,视为撤回申请。
  第三十七条 依照本细则第三十六条规定提出的分案申请,可以保留原申请日,享有优先权的,可保留优先权日,但不得超出原申请品种的范围。
  分案申请应当依照《条例》及本细则的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分案申请的请求书中应当写明原申请的申请号和申请日。原申请享有优先权的,应当提交原申请的优先权文件副本。
  第三十八条 依照《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农业办公室对品种权申请进行初步审查,并将审查意见通知申请人。农业办公室有疑问的,可要求申请人在指定期限内陈述意见或者补正;申请人期满未答复的,视为撤回申请。申请人陈述意见或者补正后,农业办公室认为仍然不符合规定的,应当驳回其申请。
  第三十九条 除品种权申请文件外,申请人向农业办公室提交的与品种权申请有关的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被视为未提出:
  (一)未使用规定的格式或者填写不符合要求的;
  (二)未按照规定提交证明材料的。
  农业办公室应当将视为未提出的审查意见通知申请人。
  第四十条 自品种权申请初审合格公告之日起至授予品种权之日前,任何人均可以对不符合《条例》规定的品种权申请向农业办公室提出异议,并说明理由。
  第四十一条 品种权申请说明书的修改部分,除个别文字修改或者增删外,应当按照规定格式提交替换页。
  第四十二条 依照《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品种权申请经实质审查应当予以驳回的情形是指:
  (一)不符合《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之一的;
  (二)属于本细则第四条规定的;
  (三)修改申请或者分案申请在实质内容上超出原说明书记载范围的。
  第四十三条 农业办公室发出办理授予品种权的通知后,申请人应当自收到通知之日起3个月内办理领取品种权证书和缴纳第1年年费手续。对按期办理的,农业部授予品种权,颁发品种权证书,并予以公告。品种权自颁发品种权证书之日起生效。
  期满未办理的,视为放弃取得品种权的权利。
  第四十四条 农业部聘请有经验的植物育种专家、栽培专家、法律专家和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组成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以下简称复审委员会)。
  复审委员会主任由农业部负责人兼任。农业办公室可根据复审委员会的授权办理复审的有关事宜。
  第四十五 条依照《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向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的,应当提交复审请求书,说明理由并附具有关的证明文件。请求书和证明文件应当一式二份。
  申请人请求复审时,可以修改被驳回的品种权申请文件,但是修改应当仅限于驳回申请的决定所涉及的部分。
  第四十六条 复审请求书不符合规定格式的,复审请求人应当在复审委员会指定的期限内补正;期满未补正的,视为撤回复审请求。
  第四十七条 复审委员会进行复审后,认为复审请求内容不符合《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应当通知复审请求人在指定期限内陈述意见;期满未答复的,视为撤回复审请求。
  第四十八条 复审请求人在复审委员会作出决定前,可以撤回复审请求。
  第四十九条 复审委员会对申请文件中的明显错误,可予以修改,并通知申请人。

第六章 品种权的无效宣告

  第五十条 依照《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请求宣告品种权无效的,应当向复审委员会提交品种权无效宣告请求书和有关文件一式二份,说明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第五十一条 宣告品种权无效的,应当依据以下事实和理由:
  (一)取得的品种权不符合《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规定之一的;
  (二)取得的品种权属于本细则第四条规定的。
  第五十二条 品种权无效宣告请求书中未说明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或者所提出的理由不符合本细则第五十一条规定的,或者复审委员会就一项品种权无效宣告请求已审理并决定仍维持品种权的,请求人又以同一事实和理由请求无效宣告的,复审委员会不予受理。
  第五十三条 复审委员会应当将品种权无效宣告请求书的副本和有关文件的副本送交品种权人,要求其在指定的期限内陈述意见。期满未答复的,不影响复审委员会审理。
  第五十四条 依照《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复审委员会对一项授权品种作出更名决定后,农业部予以登记和公告;农业办公室应当及时通知品种权人,并更换品种权证书。
  授权品种更名后,品种权人不得再使用原品种名称。
  第五十五条 复审委员会对无效宣告的请求作出决定前,无效宣告请求人可以撤回其请求。

第七章 文件的递交、送达和期限

  第五十六条 《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手续,应当以书面形式办理。
  第五十七条 依照《条例》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各种文件应当使用中文,并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科学技术术语和规范词。外国人名、地名和科学技术术语没有统一中文译文的,应当注明原文。
  依照《条例》和本细则规定提交的各种证件和证明文件是外文的,应当附送中文译文;未附送的,视为未提交该证明文件。
  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向农业办公室和复审委员会提交的各种文件应当打字或者印刷,字迹呈黑色,并整齐清晰。申请文件的文字部分应当横向书写,且纸张只限单面使用。
  第五十九条 当事人提交的各种文件和办理其他各种手续,应当由申请人、品种权人、其他利害关系人或者其代表人签字或者盖章;委托代理机构的,由代理机构盖章。请求变更培育人姓名、品种权申请人和品种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国籍、地址、代理机构的名称和代理人姓名的,应当向农业办公室办理著录事项变更手续,并附具变更理由的证明材料。
  第六十条 当事人递交各种文件时,可以直接递交,也可以邮寄。邮寄时,应当使用挂号信函,不得使用包裹,一件信函中应当只包含同一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寄出的邮戳日为递交日。信封上寄出的邮戳日不清晰的,除当事人能够提供证明外,以农业办公室和复审委员会的收到日期为递交日。
  农业办公室和复审委员会的各种文件,可以通过邮寄、直接送交或者以公告的方式送达当事人。当事人委托代理机构的,文件送交代理机构;未委托代理机构的,文件送交请求书中第一署名人或者代表人。当事人拒绝接收文件的,该文件视为已经送达。
  农业办公室和复审委员会邮寄的各种文件,自文件发出之日起满15日,视为当事人收到文件之日。
  根据规定应当直接递交的文件,以交付日为送达日。
  文件递交地址不清,无法邮寄的,可以通过公告的方式送达当事人。自公告之日起满2个月,该文件视为已经送达。
  第六十一条 《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期限的第一日不计算在期限内。期限以年或者月计算的,以其最后一月的相应日为期限届满日;该月无相应日的,以该月最后一日为期限届满日。
  期限届满日是法定节假日的,以节假日盾的第一个工作日为期限届满日。
  第六十二条 当事人因不可抗拒事由而耽误《条例》或者本细则规定的期限或者指定的期限,造成其权利丧失的,自障碍消除之日起2个月内,但是最近自期限届满之日起2年内,向农业办公室说明理由并附具有关证明文件,请求恢复其权利。
  当事人因正当理由而耽误《条例》或者本细则规定的期限或者农业办公室指定的期限,造成其权利丧失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2个月内向农业办公室说明理由,请求恢复其权利。
  当事人请求延长农业办公室指定期限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向农业办公室说明理由并办理有关手续。
  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的规定不适用《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第二、三款、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期限。
  第六十三条 除《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外,《条例》所称申请日,有优先权的,指优先权日。

第八章 费用和公报

  第六十四条 申请品种权和办理其他手续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农业部缴纳申请费、审查费、年费和测试费。
  第六十五条 《条例》和本细则规定的各种费用,可以直接缴纳,也可以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付,但是不得使用电汇。
  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付的,应当注明申请号或者品种权号、申请人或者品种权人的姓名或名称、费用名称及新品种名称。
  通过邮局或者银行汇付时,以汇出日为缴费日。
  第六十六条 依照《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申请人可以在递交品种权申请的同时缴纳申请费,但最迟自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缴纳申请费,期满未缴纳或者未缴足的,其申请被视为撤回。
  第六十七条 经初步审查合格的品种权申请,申请人应当按照农业办公室的通知,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审查费,需要测试的还需缴纳测试费。期满未缴纳或者未缴足的,视为撤回申请。
  第六十八条 申请人在办理领取品种权证书时,应当缴纳授予品种权第1年的年费。以后的年费应当在前1年度期满前1个月内预缴。
  第六十九条 申请人或者品种权人未按时缴纳授予品种权第1年以后的年费,或者缴纳的数额不足的,农业办公室应当通知申请人自应当缴纳年费期满之日起6个月内补缴,同时缴纳金额为年费的25%的滞纳金;期满未缴纳的,自应当缴纳年费期满之日起,品种权终止。
  第七十条 申请人缴纳本细则第六十四条规定的部分费用有困难的,可以按照规定向农业办公室提出减缓的请求。减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七十一条 农业部定期发布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公告与品种权有关内容。

第九章 罚 则

  第七十二条 《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的侵权案件,由侵权行为发生地的省级农业行政部门管辖;
  两个以上省级农业行政部门都享有管辖权的侵权案件,应当由先立案的省级农业行政部门管辖;
  省级农业行政部门对侵权案件管辖权发生争议时,由农业部指定管辖;
  农业部在必要时可以直接处理侵权案件。省级农业行政部门认为侵权案件重大、复杂,需要由农业部处理的,可以报请农业部处理。
  第七十三条 省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处理侵权案件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必须是品种权人或者与品种权侵权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或者个人;
  (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有具体要求和事实依据;
  (三)符合《条例》和本细则的规定;
  (四)当事人任何一方均未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七十四条 《条例》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所称的假冒授权品种行为是指下列情况之一:
  (一)印制或者使用伪造的授权品种证书、品种权申请号、品种权号或者其他品种权申请标记、品种权标记;
  (二)印制或者使用已经被驳回、视为撤回或者撤回的品种权申请的申请号或者其他品种权申请标记;
  (三)印制或者使用已经被终止或者被宣告无效的品种权的品种权证书、品种权号或者其他品种权标记;
  (四)生产或者销售本条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所标记的品种和冒充申请或者授权品种名称;
  (五)销售授权品种未使用其注册登记的名称的;
  (六)其他足以使他人将非品种权品种误认为品种权品种的行为。
  第七十五条 依照《条例》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辖区内的假冒授权品种行为进行监督和查处。
  两个以上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都享有管辖权的假冒案件,应当由先立案的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管辖;
  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对假冒授权品种案件管辖权发生争议时,由上一级农业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上一级农业行政部门在必要时可以处理下一级农业行政部门管辖的假冒授权品种案件。下级农业行政部门认为假冒授权品种案件重大、复杂需要由上级农业行政部门处理的,可以报请上级农业行政部门处埋。
  第七十六条 农业行政部门根据《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对封存或者扣押的植物品种繁殖材料,应当在1个月内做出处理。
  第七十七条 当事人因品种申请权或者品种权发生纠纷,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且人民法院已受理的,应当申请农业办公室中止有关程序。
  依照前款规定申请中止有关程序的,应当向农业办公室提交申请书,并附具人民法院的有关受理文件副本。

第十章 附 则

  第七十八条 已被视为撤回、驳回和主动撤回的品种申请的案卷,自该品种权申请失效之日起满2年后不予保存。
  已被放弃、无效宣告和终止的品种权的案卷自该品种权失效之日起满3年后不予保存。
  第七十九条 本细则由农业部负责解释。
  第八十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